欢迎来到西部发展研究院官网!

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
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城乡社区

城乡社区

游猎的蚕丛部落原来在这里上岸
发布者:西部发展研究院  发布时间:2021-04-08

蜀地多山川,古时交通不便,人们出行往往选择便捷经济的水运。古时候的成都河流纵横,水网密布,水码头兴盛一时。双流黄水镇、彭镇的水码头,曾经就因水运繁荣,成为了成都平原有名的水码头,这其中黄水镇的桃荚渡历史悠远、最负盛名。


           

image.png

             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桃荚渡位于黄水镇东南面 ,东含牧马山半坡之地,依杨柳河而建,曾因当地多是陶姓人家而取名“陶家渡”。后来,有考古专家探访牧马山时,看到陶家渡形如桃核,于是,陶家渡的谐音“桃荚渡”应运而生。


image.png


据历史记载,“蚕丛称王治蜀瞿上”,那么瞿上到底在何处呢?四川大学著名历史学家刘琳为《华阳国志》作注肯定蚕丛瞿上城具体位置就在桃荚村九倒拐。4500年前,蚕丛最早居住在“岷山石室”中,过着穴居和游猎生活,后来率部落顺岷江而下,迁徙到成都平原,定都于胜利镇牧马山九倒拐,在瞿上建立了第一个古蜀国。所以说桃荚历史文化内涵深厚,是古蜀国4000年文明发祥地。

桃荚渡就是蚕丛部落当年上岸的地方。蚕丛王以九倒拐为中心,率领族人上山采桑养蚕,下河捞虾捕鱼。古蜀灿烂文明就此慢慢发展,发出灿烂的光芒。九倒拐地理位置特殊,从历史洪江对面远看过来,这里像一只离地腾飞的巨鹰,山体岩石结构异常坚硬,是开凿洞穴的好地方,地势可进可退可守,与外界联系方便。“瞿”意为纵目,鼓眼,是蚕丛王的象征。“瞿上”就是蚕丛王选择的生产发展的最好地方。

早年的牧马山并不适合农耕。到了清代,适于旱地生长的玉米、红苕、二荆条等开始引种繁衍开来。到乾隆中期,牧马山农事已远近闻名,出产的玉米、地瓜、二荆条等品质上乘,享誉川西坝子。丰富的物产最终要走出去交换,山脚下日夜奔流的杨柳河正是便利的通道。清宣统元年成书的《新津县乡土志》曾有记载:“(作物)每霜降前后落实。取材运往县城,溢衢巷。邻境商贩恒来取售,盖益部之奥区也。”记载虽寥寥数语,也足令人遐想往昔牧马山农事之繁,杨柳河畔水运之盛。

据历史记载,在古代曾经有从岷江而下的大江——洪江,它有800多米宽,绕牧马山而过,桃荚渡以前叫洪江渡口,是古洪江的遗存。河上舟楫往来不绝,四方商贾蜂拥蚁聚,桃荚渡就此成为名副其实的繁华水陆交通要点。《新津县乡土志》记载:“船只栉比,帆墙如林,舟楫往来,欸乃之声不绝”。当时码头颇为兴旺,常年有几百成千的码头工人依托货物装卸谋生。


image.png

image.png


古蜀国的历史悠远深厚,在它的光辉灿烂背后是古蜀国世世代代人民的辛劳与汗水。修水沟种五谷,栽桑养蚕缫丝织锦,开蜀地百代鸿业,奠定“天府之国”的基础,古蜀农耕文明由此而来。如今,曾经繁荣的杨柳河航运早已远去,依山傍水的黄水镇桃荚社区再次华丽转身,“蚕丛古蜀农耕文化主题公园”的开建将使这里人气汇集,两岸小桥、流水、人家、风景迷人,山上几百亩成片美国松枝茂干壮,景色秀美,使人流连忘返。把先王蚕丛勇于“创新”的精神植入现代社区建设,化为推动时代前进源源不断的动力,蚕丛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辉映,发出新的光芒。


关注我们

  • 西部发展服务号
  • 西部发展心理研究中心
  • 西院小助手